微生物学
北京林业大学微生物学科是我校亚洲365的一门新兴学科,学科始建于2000年,2002年成为硕士点学科,2008年成为博士点学科,本学科曾是国家211工程首期资助的学科之一,同时也是全国林业行业唯一的国家理科生物学教学与科研人才培养基地的主要支撑学科,承担着生物学院、林学院、材料学院等相关专业的微生物学本科教学任务,以及微生物学科研究生学位课程教学任务。微生物学科具有一支年轻的师资队伍,经过近10年的努力,微生物学学科已经成为博士点学科,有稳定和反映学科前沿的研究方向,在教学科学研究以及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已成为我国林业院校中培养微生物学基础和应用研究高级人才的重要基地,在国内已有一定的影响力。 |
||
研究方向 | ||
1) 资源与环境微生物学 本研究方向主要针对农林业中在植物促生、防治病虫害方面具有重要功能的微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林业资源的转化利用和林产品加工过程(生物制浆和生物漂白)中的微生物学问题、环境中有害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及监测,开展基础和应用研究。在国内首次报道耐热、耐碱的放线菌的产酶规律以及在纸浆生物漂白方面的初步应用,从纸浆废水中筛选出高效降解有机污染物的菌株并进行鉴定,该研究领域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在水环境微生物学研究方面,从事水环境中病原细菌、病毒的研究及风险评价,目前已建立一套富集不同水环境中病原微生物的方法,监测和准确鉴定水环境中病原微生物的分子生物学方法体系,以及人群暴露病原微生物的健康风险评价方法体系,国内尚处于起步阶段,该研究的完成将填补国内空白,奠定国内领先的学术地位。具体研究领域为: ①微生物资源(植物促生、抗病虫、抗生素、各种酶制剂等)开发与利用 ②木质纤维转化、生物制浆与生物漂白的微生物学技术 ③水环境中病原细菌、病毒的研究及风险评价 ④各类污染环境的微生物修复 2) 菌物系统分类与资源筛选 本研究方向是在调查、研究和收集菌物物种的基础上,按照系统生物学原理与方法,从生物学的各个角度(比较形态学、生态学、地理分布、生理学、生物化学以及遗传学等)和不同层次(个体发育生物学、群体生物学、细胞学及分子生物学等)对菌物的自然系统及其演化问题进行综合性的研究,利用我国菌物资源多样性的优势,储备物种和基因资源,为现代生命科学的深入发展、菌物物种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有害菌物的控制提供基础信息。同时改变单纯的菌物分类与进化研究,逐步过渡结合生产需要,重点利用收集保存的丰富菌种资源,筛选能够产生重要次生代谢产物的菌种,为新药、新材料、新能源的开发储备资源。本研究方向是在调查、研究和收集菌物物种的基础上,重点发展下列研究领域: ① 菌物分类与生物多样性研究 ② 菌物进化生物学与整体系统生物学研究 ③ 菌物活体菌种与基因资源储备 ④ 菌物活性代谢产物的筛选与产物库的建立 3) 微生物代谢工程 该方向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微生物次级代谢调控,基因工程菌的改造利用及微生物发酵工程,重点发展目标产物的代谢调控途径及优化研究,利用系统生物学和合成学生物学新思路改造和构建新的工程菌株以提高有用代谢产物的表达与积累研究,微生物酶制剂及有益物质的发酵研究。目前本学科对类红球菌进行改造生产丙烯酰胺技术获得国际专利,利用放线菌生产酶制剂用于纸浆生物漂白已获得初步应用,初步研究了草酸青霉菌发酵产物---果胶酶作为生物农药的防病效果和机理。重点发展以下领域: ①重要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酶制剂、抗生素以及微生物源化工产品)代谢调控、分离纯化 ②重要工业用酶制剂的分子改造 ③ 基于微生物代谢调控的合成生物学研究 ④基因工程菌的构建与高效表达、发酵条件优化研究 4) 微生物遗传学: 重要放线菌资源、菌物资源的遗传学基础及应用基础研究。 5) 病毒学: 名贵花卉、野生动物的病毒学基础、人畜共患病毒源的监控与监测、预警预报、流行与防治研究。 |
||
科研成果 | ||
◆学科共承担国家 “863”国家转基因重大专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水环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行业专项基金等课题14项,总经费400多万元 ◆发表论文80篇,其中SCI收录10篇 ◆主编或参编学术著作1部 ◆获国家专利4项 ◆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
||
研究生培养 | ||
◆毕业研究生28人,其中授予博士学位1人,硕士学位27人 ◆联合培养的2名博士生获校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联合培养1人次获得北京市优秀博士论文 |
||
师资队伍 | ||
微生物学现共有教师6人,教授1人,副教授4人,讲师1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