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葛兴芳
个人简介:
葛兴芳,女,生物学院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专业11级博士研究生,导师胡德夫教授。研究生期间参与导师课题4项,参加国家级学术会议2次,以第一作者申请专利一项,会议论文2篇,以共同作者发表论文5篇。探索了粪便途径提取激素和免疫球蛋白的最佳方法,探索马科动物、牛科动物及雉类动物抗体包埋和检测方法,为学科建立“濒危物种非损伤研究技术实验室”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积极参加校、院举办的各种活动和讲座,科研之余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并在希望小学支教。曾获研究生一等、二等奖学金。
科研经历:
08年入学后,我第一次近距离了解了这么多神奇的动物,大熊猫、林麝、金丝猴、赛加羚羊、犀牛、普氏野马……陕西楼观台、凤县、甘肃武威、云南石林、新疆吉木萨尔,每一个地方都让我留恋忘返。普氏野马––新疆,最终成了我人生的关键词。我研究生阶段的主要研究内容都围绕它展开,目前已基本完成外业采样和实验室工作,进入论文撰写阶段。科研是个严谨的过程,几年的外业工作让我成长了很多,既要细心认真又要大胆善于思考,能吃苦,实验室的兄弟姐妹一直是我的榜样,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现在回想起来,记忆中最美的时刻,就是傍晚时分,我和师姐伏在栏杆上,看着高大的野马沐浴在落日余晖下悠闲吃草的金色身影……
研究方向:动物繁殖和免疫生理学
研究内容:
普氏野马(Equus przewalskii)曾广布于欧亚大陆草原及荒漠草原地带,是中纬度开阔景观环境的代表性物种。其不仅在维系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植物、动物相互作用和协同进化上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且在人类文明的起源和传承上起到过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随牧业文明的兴起和扩展,野马栖息地丧失、人类过度捕杀和经济活动干扰,迫使野马的分布区和种群数量锐减,最终于20世纪中叶野外灭绝。现存普氏野马均为西方探险者于十九世纪末在中国和蒙古国西部捕获并运往欧洲圈养的后代,共1500多匹。
然而,物种的最有效和最根本的保护途径是维系其在原产地的生存且保持其进化生态上的连续性。野生动物的再引入(reintroduction)则是实现恢复和保护原产地或特定区域消失物种的补救措施。作为普氏野马原产国之一,我国于1985年从国外引回该物种并建立了繁育中心。然而,对于圈养条件下繁殖成长,已习惯了圈养生活且部分失去野生性状的物种,则必须经过野化过程才能成功实现其重返原产地,因此,野生动物的野化和放归是一项极其复杂的保护生物学工程。
监测和评估重引入物种的生存状态,并实施必要的人工管护,是保证放归物种长期存活和建立野生种群的关键环节,但目前这些方面的工作却开展得很少。究其原因,首先,获取自由生活个体的组织样本十分困难,而且定期或不定期采集研究样本几乎是不可能的;再者,捕捉和采集动物血液样品本身就是一个很强的刺激因子,会严重干扰其正常生活。因此,受到样品获取和测定等方面的制约,急需开展一项非损伤性监测普氏野马生理状态的研究。作为监测动物机体生理状态的重要指标,性激素、皮质醇、甲状腺激素、免疫球蛋白的提取和检测对放归物种研究尤为重要。
我所研究的内容主要围绕这些方面展开,具体包括:
1.野马繁殖单元中一雄多雌个体的繁殖机制,旨在为圈养个体的合理分群以及选择野外放归个体数目时提供科学指导。
2.野马非损伤性免疫球蛋白提取方法的建立,服务于后续的野马免疫生理研究。
3.野马初生幼驹免疫建立的过程以及与母体免疫的关系,为野马的管护提供科学指导。
4.野马种群免疫体系的研究,为后期评价放归种群的野化适应度及其放归野化提供依据和指导。